首页 > 那曲产地风光 > 在草原看了三十年,我摸清了冬虫夏草的形成门道

在草原看了三十年,我摸清了冬虫夏草的形成门道

作者:

西藏那曲虫草网

分类:那曲产地风光

发布时间:

2025-10-18

  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生活了大半辈子,每年看着虫草从草甸里冒出来,慢慢摸清了这东西的 “生长密码”。好多人觉得冬虫夏草是 “冬天变虫、夏天变草”,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—— 它是真菌和幼虫在高原上的一场 “生死相遇”,少了哪一步都长不成。今天就用咱牧民能听懂的话,把虫草的形成过程唠明白。​

  故事得从每年夏天说起。雪山融水把草甸滋润透了,土壤里会冒出一种叫 “冬虫夏草真菌” 的孢子,这些孢子小得看不见,却能顺着土壤缝隙到处跑。等到秋天,草甸上的幼虫(大多是蝙蝠蛾的幼虫)会钻到地下 3-5 厘米深的地方过冬,这时候要是碰到真菌孢子,就像羊遇到了狼 —— 孢子会悄悄钻进幼虫的身体里,开始慢慢 “吃掉” 幼虫的内脏。​

  刚开始的时候,幼虫一点都没察觉,还像往常一样在土里活动。可过了一个月左右,真菌就会在幼虫体内长出细细的 “菌丝”,这些菌丝会把幼虫的内脏一点点分解成营养,供自己生长。等到冬天来临,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,菌丝就会放慢生长速度,幼虫的身体也会慢慢变硬,像被冻住的小木棍,这时候它还算是 “虫”,只是体内已经全是真菌的菌丝了 —— 咱牧民常说 “冬天是虫”,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阶段。​

 

  等到第二年春天,雪山开始化雪,草甸上的温度慢慢升到 5℃以上,菌丝就会苏醒过来,开始往幼虫的头部生长。它会从幼虫的嘴巴或头部慢慢钻出来,顶开土壤,长出一根细细的、嫩绿色的 “芽”,这就是后来的 “子座”。刚开始子座只有 1-2 厘米长,像刚冒头的青稞苗,随着气温升高,子座会越长越高,颜色也会从嫩绿色变成深棕色,顶端还会鼓出一个小小的 “疙瘩”,里面藏着新的真菌孢子 —— 这时候 “草” 的样子就出来了,也就是咱说的 “夏天是草”。​

  整个形成过程得经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,而且对环境要求特别苛刻。首先得有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原,这里的温差大、氧气稀薄,才能让真菌和幼虫形成独特的共生关系;其次土壤得是疏松的黑土,既能让幼虫钻进去过冬,又能让子座顺利长出来;最后还得有充足的融雪水,太干或太湿都不行。去年那曲有块牧场因为春天降水太少,好多幼虫体内的菌丝没长起来,最后只长出了半截子座,根本卖不上价。​

  还有个有意思的细节,不是所有被真菌寄生的幼虫都能长成虫草。要是幼虫太小,体内营养不够,菌丝就长不出子座;要是幼虫太大,真菌没来得及把内脏分解完,冬天就会提前冻死,也长不成虫草。只有那些大小适中、在秋天刚好遇到真菌孢子的幼虫,才有机会变成虫草 —— 就像草原上的牛羊,得赶上好季节才能长膘,虫草也得赶上好时机才能长成。​

  现在每次挖虫草,看到土里的虫体和上面的子座,我都会想起这个神奇的过程。它不是简单的 “虫变草”,而是大自然里真菌和幼虫相互作用的结果,少了哪一环都不行。也正是因为形成过程这么难,虫草才这么金贵。要是你们下次在草甸上看到虫草,不妨多观察一会儿,想想它在土里经历的这一年,就知道每一根虫草都来得不容易。​

免责声明:该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


更多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