羌塘草原的盛夏狂欢:2025那曲各县恰青赛马节,游牧文化绽放活力
八月的羌塘草原,牧草丰美,牧歌悠扬。随着那曲市安多县、聂荣县、尼玛县等下辖七县相继拉开2025年恰青赛马节的帷幕,这场遍布藏北的民间盛会正式开启。与集中举办的市级赛马节不同,各县赛马节更具乡土气息,以“一县一特色”的游牧文化展演、传统马术竞技和民俗互动,吸引着周边牧民与游客深入草原,感受藏北草原最本真的生活脉动。

一、一县一赛:草原上的“流动盛宴”
那曲恰青赛马节并非单一活动,而是下辖各县在夏季(7-8月)陆续举办的系列赛马盛会,各县根据草原水草丰美程度与传统节庆时间错峰开展,形成“从东到西、逐月推进”的草原狂欢季。

安多县作为那曲“东大门”,率先于8月5日在扎仁镇赛马场启幕,主打“高原速度与力量”。来自全县17个乡镇的200余匹“安多走马”登场,骑手多为12-15岁的少年,他们身着镶金边的藏袍,脚踩皮靴,驾驭马匹在1000米赛道上展现“走步如飞、稳如平地”的走马技艺。其中,“颠步走马”项目最具观赏性,马匹以细碎步伐快速前进,骑手端坐在马背上,手中哈达始终保持水平,引得牧民观众阵阵喝彩。
聂荣县赛马节则聚焦“格萨尔文化”,8月12日在聂荣镇草原上,150名牧民身着格萨尔史诗人物服饰,骑着战马演绎“格萨尔王出征”情景剧。骑手们手持仿制的古代兵器,随着藏鼓与长号的节奏变换队形,重现史诗中“赛马称王”的经典场景。活动现场,78岁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洛桑次仁还即兴演唱《格萨尔·羌塘分章》,歌声与马蹄声交织,让古老传说在草原上鲜活起来。

而地处羌塘腹地的尼玛县,将赛马节与“高原生态”结合,8月20日在文部乡当惹雍错湖畔,赛马活动融入环保主题。参赛骑手需在赛程中捡起沿途的垃圾,“环保赛马”项目的冠军不仅能获得奖金,还将被授予“羌塘生态卫士”称号。尼玛县文旅局局长达娃介绍:“我们希望通过赛马节,让牧民在传承文化的同时,增强生态保护意识。”

二、民俗共生:不止于赛马的草原狂欢
各县赛马节不仅是马术竞技的舞台,更是藏北民俗文化的“全景展示窗”。在班戈县赛马场周边,临时搭建的“牧民集市”热闹非凡,牧民们带来自家制作的酥油、奶渣、牛绒围巾,还有用羊角、牛骨雕刻的手工艺品。56岁的牧民卓玛带着孙女在集市售卖藏香,她笑着说:“每年赛马节,我能卖出近万元的手工藏香,这是我们家重要的收入来源。”

在索县赛马节上,“马背射箭”“跑马拾哈达”等传统项目外,还新增了“藏北服饰秀”。20名牧民模特身着用牛绒、羊皮制作的传统藏装,搭配珊瑚、蜜蜡饰品,展示从冬装到夏装的服饰变化。索县非遗传承人拉巴次仁介绍:“一件完整的索县藏装需要30多张羊皮,制作耗时3个月,赛马节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技艺。”

夜幕降临后,草原上燃起篝火,各县赛马节的“锅庄晚会”成为最热闹的环节。牧民与游客手拉手围成圆圈,随着《羌塘欢歌》的旋律起舞。在比如县,牧民们还会唱起“酒歌”,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敬上青稞酒,歌声中满是藏北人的热情与豪迈。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敏说:“白天看赛马,晚上跳锅庄,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真正走进了藏北草原的生活。”

三、乡土经济:赛马节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
对于那曲各县而言,恰青赛马节不仅是文化盛会,更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“引擎”。安多县依托赛马节,推出“赛马+旅游”线路,游客可在观看赛马后,前往措那湖景区游览,体验藏北草原深度游。据安多县旅游局统计,今年赛马节期间,全县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,带动旅游收入突破1200万元。

聂荣县则通过赛马节招商引资,8月13日,在赛马节专场招商会上,聂荣县与5家企业签约,涉及牦牛养殖、奶制品加工等项目,总投资达8000万元。聂荣县县长次仁顿珠表示:“赛马节吸引了更多企业关注聂荣,我们将以文化为纽带,推动特色产业发展,让牧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
此外,赛马节还为当地牧民创造了大量临时就业岗位。在申扎县,赛马节期间共设置安保、引导、保洁等岗位120余个,优先吸纳脱贫户就业。28岁的脱贫户巴旦在赛马场负责引导观众,他说:“每天能挣200元,还能在家门口看赛马,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。”
四、传承与守护:让游牧文化生生不息
为保护和传承恰青赛马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那曲各县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。安多县建立“走马繁育基地”,挑选优良马匹进行科学繁育,目前已培育出200余匹优质走马;聂荣县开设“格萨尔文化传习所”,邀请老艺人向青少年传授说唱、马术等技艺;尼玛县则将赛马节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,让年轻一代了解本土文化。

那曲市文旅局局长德吉曲珍表示:“各县恰青赛马节是藏北游牧文化的活态传承,我们将继续支持各县挖掘特色,让赛马节既保留乡土味,又焕发新活力,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、草原与外界的桥梁。”

免责声明:该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