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曲冬虫夏草鲜草季节:自然的馈赠
在西藏那曲这片广袤无垠的羌塘草原,每年 5 月中旬至 6 月底,都会迎来一场特殊的 “盛会”—— 冬虫夏草鲜草季节。
那曲地区平均海拔 4500 - 6000 米,高寒缺氧,气候干燥,昼夜温差极大,年平均气温在 - 0.9℃至 - 3.3℃之间。然而,正是这样极端的环境,孕育出了世界闻名的那曲冬虫夏草。随着 5 月气温逐渐回升,羌塘草原上的积雪开始慢慢消融。草原上的藏民们,便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却又满怀期待的时刻 —— 采挖冬虫夏草。冬虫夏草的形成堪称神奇。夏季,蝙蝠蛾将虫卵产在花叶上,虫卵孵化成幼虫后,钻入潮湿疏松的土壤,以植物根茎的营养为食,逐渐变得洁白肥胖。此时,球形的子囊孢子遇到虫草蝙蝠蛾幼虫,钻进虫体内部,吸收其营养并萌发菌丝。受真菌感染的幼虫,逐渐蠕动到距地表 2 - 3 厘米处,头朝上尾朝下死去,这便是 “冬虫”。来年春末夏初,虫子的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,顶端带有波罗状的囊壳,这便是 “夏草”。
那曲的藏民们对冬虫夏草的采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传统。他们往往天还未亮便起身,带上简单的工具和食物,迎着清晨的寒风走向草原。在采挖时,藏民们小心翼翼,尽量不破坏周围的植被,用特制的小铲子轻轻拨开表层土壤,一旦发现冬虫夏草,便精准地将其完整挖出,然后仔细清理掉虫草表面的泥土,避免损伤虫草。采挖后的冬虫夏草,要进行初步处理。藏民们会将刚采挖出来的虫草放在阴凉通风处,简单晾晒,使其达到 6 - 7 成干,然后除去附着的杂质。此时的冬虫夏草,虫体表面色泽黄净,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浓酥油香味。与其他产地的虫草相比,那曲冬虫夏草无论虫体大小,都显得粗肥匀称,尾宽长至少 5cm 以上,虫体和尾皆透亮油润,眼睛颜色为棕色。
那曲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极高,近代医学研究证实,其含有虫草酸约 7%,糖类 28.9%,脂肪约 8.4%,蛋白质约 25%,且脂肪中 82.2% 为不饱和脂肪酸,还含有维生素 B12、麦角脂醇、六碳糖醇、生物碱等。它能补虚健体,对气短、盗汗、肾虚阳痿、腰膝酸疼等均有良好疗效,是老年体弱者的滋补佳品。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,冬虫夏草吞噬肿瘤细胞的能力出众,所含虫草素能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,提升白血球和血小板数量,改善放化疗后的多种不适症状。
随着那曲冬虫夏草鲜草季节的到来,全国各地的药材商、消费者都将目光聚焦于此。这不仅是那曲藏民们收获的季节,更是冬虫夏草爱好者们期盼的时节,大家都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品尝到这份来自高原的珍贵馈赠。
免责声明:该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